图片
图片
上周四凌晨,群里的小陈,第三次从床上爬起喝水,给我留言:"冯老师,我嗓子干得像冒火,喝光一壶水还是渴,说话都有气无力。"
类似的情况,最近出现的朋友还是蛮多的,立夏前后,因津液不足来看病的患者激增。
熬夜加班的上班族、产后气虚的宝妈、换季反复感冒的老人,都是津液不足的 "重灾区"。
其实,比起拼命灌水解渴,老祖宗早有更聪明的办法:3个身体自带的 "滋阴开关",让津液自己 "长" 出来。
(戳上图,可进店)一、为什么立夏前要补津液
《黄帝内经》说:"夏三月,此谓蕃(fan)秀,阳气浮长,地气上腾。"
立夏后,阳气像脱缰的野马狂奔,人体出汗增多、代谢加快,就像开着空调的房间容易干燥,身体里的津液也会加速蒸发。现代人还自带3个伤津液的习惯:
空调房抽干津液:天热了,24 小时吹空调,毛孔紧闭,津液无法正常输布,变成 "外寒内燥" 体质;
熬夜透支津液:晚上 11 点后不睡,肝肾阴液像漏水的水龙头,越熬越虚(肝藏血、肾藏精,精血都是津液的前身);
生冷伤脾耗津:冰奶茶、沙拉直接浇灭脾胃阳气,津液生成工厂停工(脾为 "津液生化之源",脾阳虚则津液不足)。
图片
▶ 津液不足的 3 个信号,你中了几个?
口干舌燥:喝多少水都不解渴;
皮肤紧绷:脸上起皮、指甲有竖纹,连头发都干枯分叉(中医说 "津润皮肤,液养毛发");
失眠多梦: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睡着了也梦到找水喝,凌晨 1-3 点准时醒(肝经当令时间,肝阴不足则魂不守舍);
▶为什么 "喝水" 不解渴?
《景岳全书》说 "盖水为至阴,故其性冷,多饮则伤人阳气"。
单纯多喝水,脾虚的人无法运化,只会变成水湿囤积(比如喝完水胃胀、小便少),真正的补津液是 "气能生津"—— 通过穴位激活脾胃,让喝进去的水变成有用的津液。具体可以通过3个穴位解决:
图片
二、三个 "滋阴补水"
1. 太溪穴:(专调失眠、虚火)
定位: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(找不到?踮起脚尖,足内踝凹陷最明显的地方就是)
太溪是肾经的 "原穴",肾为 "水脏",这个穴位就像身体的 "地下水的源头",直接补充肾阴。
《临证精要》说它 "滋阴益肾,平衡阴阳",尤其适合阴虚火旺导致的失眠。
晚上心烦睡不着、手心脚心发热、半夜口渴,点一滴蓝色艾草精油在手指,用手指按揉太溪3-5分钟,就像给身体浇了盆清凉水,虚火下去了,睡眠自然安稳。
图片
▶ 上周还有一个患者,更年期失眠半年,每晚靠褪黑素入睡。
每天用足浴包泡脚时,用脚后跟儿去搓太溪穴,一周后惊喜反馈:"现在能睡 6 个小时,半夜不用起来喝水了!"
图片
2. 三阴交:(专调气虚、津液不足)
定位:足内踝最高点往上三寸。
三阴交是肝、脾、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,一条阴经就可以补充津液,更何况是三条阴经的交汇处。
肝藏血(补肝阴)、脾生津(健脾胃)、肾藏精(补肾阴),一穴调三脏,让津液生成、输布、储存全链条畅通。
《最佳时间灸法》强调,气虚津液不足的人必按三阴交,能改善疲劳、口干、月经少等问题。
图片
▶ 微信群里有个学员,她的儿媳妇32岁,产后气虚到说话漏气,每天喝 8 杯水还是便秘。
因为还在哺乳期,不方便艾灸,每天把自发热艾灸贴贴在三阴交和足三里,晚饭喝小米粥,两三个星期过去了,她说:"大便终于成型了,连脸上的干纹都淡了,原来补津液真的能美容啊!"
图片
3. 足三里:(专调脾虚、换季生病)
定位:弯屈膝盖呈90度,膝盖骨外侧凹陷往下三寸。
足三里是胃经的 "合穴",《中医五脏养生》称它 "健脾胃、生气血,津液自生"。
脾虚的人就像津液工厂停电,足三里就是启动按钮,能促进脾胃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津液,而不是变成痰湿。
换季爱感冒的人艾灸足三里,相当于给免疫力充能,减少外邪入侵。
图片
▶ 我的大女儿,在上小学三年级的经常感冒,每个月至少1-2次。
每天晚上回到家,我会把全能艾灸罐儿装一根艾柱绑在他的足三里穴,那段时间我们家天天熬山药粥。
大概是过了个把月吧,去年冬天的三个月,期间就感冒了一次。这就说明他的气血足了,免疫力强了。
▶ 综上所述,这仨穴位属于气阴双补,打通 "生津 - 输布 - 储存" 通道
足三里(产津液):启动脾胃工厂,把食物转化为津液;
三阴交(运津液):通过肝脾肾三脏,把津液输送到全身;
太溪穴(储津液):补肾阴,让津液有地方储存,避免虚火消耗。
三穴合用,就像给身体建了一条 "滋阴生产线",从生产到运输到储存,环环相扣,比单补某一脏更全面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